[当前先进产能依然较为紧缺]
尽管光伏行业产能过剩预警已久,但2023年以来,产业链企业依旧大规模扩产。
期货日报记者留意到,2023年以来,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阿特斯、爱旭股份、正泰新能等头部企业已经官宣了多个百亿元扩产项目,而新扩张的产能绝大多数选择了TOPCon技术路线,呈现出扩产规模更大、技术路线先进、产业布局趋于集中的特点。
以通威股份为例,今年6月宣布拟在成都市双流区投资建设年产25GW太阳能电池和20GW光伏组件项目,预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105亿元。此后,8月22日,通威股份又公告两个投资计划,共计投资200亿元。具体来看,拟在乐山市峨眉山市投资建设拉棒、切片、电池片项目,各环节产能均为16GW,预计投资总额约100亿元。此外,该司拟在乐山市五通桥区投资拉棒、切片、电池片项目,各环节产能同样分别为16GW,预计投资总额约100亿元。
一直走专业化路线的硅片龙头TCL中环,也加大了下游电池、组件环节的布局力度。今年4月,TCL中环公告称,将投资106亿元建设25GW太阳能电池工业4.0智慧工厂项目,主要生产G12 N型TOPCon电池,计划2024年建成投产,预计达产产值160亿元。TCL中环在5月的一次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今年N型是比较确定的趋势,N型产能建设进度较快,预计下半年进入TOPCon产能爆发期。6月21日,该项目在广州黄埔正式动工。
在TOPCon组件出货量上处于领先位置的晶科能源的扩产更为热情。今年5月公告称,计划新增56GW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产能,拟投资规模高达560亿元。在6月的投资者活动交流中,晶科方面表示将维持积极的投产节奏,保持N型产能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为何在当下市场普遍认为产能过剩的环境下,头部企业还要大规模扩产?对此,多家头部光伏企业相似的回应是,先进产能永远不会过剩。比如,晶科能源副总裁姚峰近期就在公开场合表示,产能过剩这个问题始终伴随着光伏行业的成长,也是制造业的常态,但从结构来看,随着光伏电池技术从P型向N型迭代,先进产能仍然紧缺。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按硅片类型,可将晶硅电池分为P型电池和N型电池,目前主流的PERC属于P型电池,TOPCon与异质结均属于N型电池,区别主要在于制备硅片时扩散的杂质不同,最终使得成品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当前,光伏电池片技术正处于P型向N型迭代阶段,部分光伏企业把N型电池,尤其是N型TOPCon电池作为扩张升级的重点。
与P型电池相比,TOPCon电池究竟有何优势?“制备P型电池只需要扩散一种杂质(硼),成本较低,但少子寿命短,光电转换效率低。目前P型PERC电池效率平均在23.5%,已经接近24.5%的效率极限,而TOPCon电池当前量产效率已达25%,理论效率可提升至28%,衰减率也具备显著优势,随着设备工艺的逐渐成熟,成本将显著下行。”百川盈孚光伏分析师韩心阔告诉期货日报记者,目前N型组件中的TOPCon凭借转换效率高、工艺和技术成熟、量产性价比高等优势,已具备较强竞争力。TOPCon不仅每瓦盈利比PERC高约6分钱,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成为企业扩产的首选。
据国际能源网统计,2023年上半年,已有59家企业布局和规划TOPCon电池项目,总计产能达到940.5GW,涉及投资金额4398.82亿元。另据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光伏电池产能为490.47G,如果签约规划的TOPCon产能落地,那么意味着短期内N型TOPCon就将完成技术迭代,成为新的主流技术。
[警惕部分环节产能过剩风险]
任何事物发展都具备两面性,产能扩张过快也存在风险。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认为,对于光伏行业而言,需要警惕部分环节的产能过剩,以及产能扩张之后导致的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问题。
此外,这些产能规划能否顺利落地,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有市场人士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在光伏行业,规划产能实际落情况会受需求、技术因素的影响而变动,只能根据实际投产进度预测一个季度内的产能。
以硅料环节为例,2023年以来,硅料价格持续走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数据显示,单晶致密料均价已从年初17.62万元/吨的高点击穿7万元/吨一线,截至11月8日当周,均价为6.64万元/吨,较年初跌去62.31%。
今年以来硅料价格的下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硅料企业的业绩。今年三季度,大全能源归母净利润为6.89亿元,同比下降87.61%;通威股份归母净利润为30.31亿元,同比下降68.11%;新特能源归母净利润为50.79亿元,同比下降47.37%;协鑫科技光伏材料部分利润(未经审计)为9.21亿元,去年同期该数字为127亿元。
分析人士表示,硅料价格大幅下跌的核心原因是供应远超需求。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统计数据,近两年国内硅料供应每年以超57%的速度增长,分别达到57.2%和82%。按照2023年国内硅料供应合计160万吨折算,对应光伏装机量约为630GW。而根据光伏行业协会的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按350GW折算,硅料供应过剩约180GW。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光伏组件集采招标甚至有不足1元/瓦的报价,引发了行业对于价格战的担忧。隆基绿能在10月31日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最近组件价格确实出现了非理性的情况,在1元/瓦的价格水平上全产业链(从多晶硅料到组件环节)都难以盈利,会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今年光伏产业链自上而下的降价趋势,也打乱了企业的扩产计划。以硅料环节为例,目前已有多家拟扩张多晶硅项目的硅料企业叫停了继续投资的计划,或者延长了新项目投产的周期。
以大全能源为例,该司近期宣布将原定于年底投产的全资子公司二期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延期至明年二季度。对此,大全能源表示,主要受市场环境、供需关系等客观因素以及实际建设进度的影响,上述项目整体实施周期有所放缓,导致实施进度较原计划有所滞后。据大全能源2023年半年报,其目前产能为20.5万吨/年。
对于新晋跨界企业而言,也面临着不少难以跨越的鸿沟。比如,南玻A在2022年6月曾披露,青海年产5万吨的高纯晶硅项目,建设周期20个月,同年9月该项目正式开工。2023年的半年报显示,该项目工程进度仅完成5%。今年10月下旬,南玻A在互动平台表示,该项目正在建设中,具体投产时间将视进度而定。
短期内供应过剩导致行业“内卷”,落后产能将被大批淘汰。“随着价格的下滑,光伏制造企业的盈利空间被压缩,为收回部分固定成本,只有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时,企业才倾向于停产以减少亏损。”国合洲际能源咨询院认为,过度竞争下,市场均衡价格将下行至行业平均总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间,对于那些技术领先、管理高效、品牌占优的企业来说,能够将平均总成本控制在市场价格以下,进而实现盈利。对那些平均总成本位于市场价格之上的企业,短期亏损可能演变成长期亏损,最终退出市场,而如果降本增效明显,那么亏损就有望减轻,甚至翻盘,最终实现盈利。
[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大幅扩产和跨界入局导致光伏产业供需关系快速变化,甚至有业内人士直言,光伏产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今年5月,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从终极形态来看,光伏产业的市场规模非常大,但阶段性产能过剩的局面随时可能发生。“(产能过剩)可能是下个月,可能是下季度,也可能是下半年,当然也有可能是明年,但发生得越晚,过剩的程度就越强。”李振国预测,就像2012—2014年的光伏产业洗牌一样,今后两三年会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在这个过程中,财务脆弱的、技术不够领先的、早期品牌通道不够完善的企业最先受到冲击。”李振国强调。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光伏产业发展至少经历过三次因产能扩张的大震荡,每次震荡都会重创整个产业,导致大批光伏相关企业“倒下”。第一次始于2008年,主要原因为产能扩张,但外需骤降、内需尚未打开,彼时超300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第二次始于2012年,主要原因为产能扩张、出口收缩,光伏产业几乎全线亏损,超350家企业宣告破产;第三次始于2018年,主要原因为产能扩张、光伏补贴退坡、国内需求下降,行业受重创,半年时间内600余家光伏企业倒闭。
当前来看,光伏产业是否会像之前一样,出现行业大震荡?“前三次主要缘于当时产业尚未成熟,全球市场都依靠各种补贴。当出口或政策环境改变,需求骤然收缩,大量产能难以消化,必然导致光伏企业先后断流破产。”国合洲际能源咨询院分析认为,未来的行业震荡,将缘于供应端过热。如今,光伏产业处于发展成熟期,已经能够脱离财政补贴,实现平价上网。同时,产业正面临技术迭代,光伏企业近期布局主要锚定先进产能,即使淘汰赛开始,也是落后产能率先出局。他们认为,有“双碳”目标托底,全球光伏终端市场需求将长期保持坚挺,即使没有政策扶持,光伏产业也能够较快从震荡中恢复。倘若电力体制机制改革顺利推进,光伏并网消纳不再是瓶颈,电价传导机制堵点完全疏通,那么将驱动光伏产业更快抚平震荡。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曾直言,他并不认同国内光伏产业又遭遇“寒冬”的说法。其认为,当前全球光伏需求的天花板远没有看到,光伏市场出现波动性很正常,这种波动也有利于落后产能的加速出清。
“过去几年大量资本进入光伏市场,反映了市场看好光伏产业前景,在整个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适当产能过剩是正常的。”韩心阔也认为,目前光伏产品及技术更新迭代速率很快,尽管当下光伏整体产能过剩,但分布在各种不同的赛道,落后技术、产能可能会被批量淘汰,而新技术方向面临着尝试和选择,新技术高效组件基本不存在过剩问题。
对于近期市场热议的光伏产业“过剩潮”问题,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更是直言,只要是人造出来的东西,短缺一定是阶段性的,过剩才是常态。企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则不能把竞争力建立在需求纳入供给短缺的背景下,而是要将生存能力建立在供给过剩的状态下。
光伏企业该如何应对阶段性产能过剩?“光伏产业链的产能过剩是在需求端装机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前期的高利润促使大量投资涌入,产业投资增速快于终端需求增速形成的,长期来看,是阶段性的、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广发期货分析师纪元菲认为,尽管光伏企业在产能过剩阶段势必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苦日子,但要辩证看待当前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优胜劣汰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当下而言,具有成本优势的大型企业可以通过降本增效来保障自己的市场份额和生产利润,成本较高的小型企业则需要考虑如何在夹缝中生存,比如通过研发先进的技术产品来获得更强的市场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