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中旬央行进行MLF操作起,债券市场迎来一波大涨。监管层对市场进行安抚,央行对逆回购进行微调,加之外围市场风险事件不断,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债市反弹。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1年的MLF操作替换6个月MLF到期,央行在抬升短端资金利率之后或有抬升中期利率的意图,这导致5年期市场利率与短期资金利差缩小,机构抛弃中期国债,加大长期国债的配置,故近期5债偏弱,10债偏强;二是逐渐恢复逆回购中7天期品种的比重,这或许与近期监管层所讲的温和去杠杆相吻合。短期来看,债市在监管层安抚与外围市场影响之下反弹概率较高,但中期看来,仍然难言乐观。
政策虽有微调,但并未转向
5月12日,央行重启MLF操作,总规模4590亿元,其中,6个月期665亿元,1年期3925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3.05%、3.20%,利率均与上期持平。这是央行年内第七次进行MLF操作。当日央行未在公开市场进行逆回购操作。
今年以来,MLF余额这个“雪球”越滚越大,1月末为35728亿元,3月末突破4万亿元,至40643亿元,5月至少会增加935亿元。央行以“MLF+逆回购”的模式维护了流动性的适度和基本稳定。从第二季度开始,央行就将MLF改为“单兵”作战,不再与逆回购搭配,进而在4月推出了“PSL+逆回购”的新调控组合。加码续作MLF之后,监管层密集发声,稳定市场预期,这是否意味着今年以来的强监管发生转向?
近期新华社、银监会、央行密集发声,认为当今中国金融市场的乱象,不是短期内被“创造”出来的,风险点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整治这些乱象、处置这些风险点不能过于急切,要从全局统筹考虑,不能在处置风险过程中发生新风险。
从央行的操作与监管层的表态来看,加强监管是目前的主要目标,在处置风险过程中不发生新风险只是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的成立有一个隐形的约束,即需要处置的风险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如果处置风险过程引发的新风险超过需要处置的风险,显然得不偿失,否则,此风险必定要清除。关键问题是,没有人知道处置风险会引发什么样的连锁反应,而目前的风险又是必须要处置的,因此监管层发声仅仅是安抚市场情绪,并不会停下强监管的脚步。政策虽有微调,但并未转向。
央行抬升中期资金利率,同时维稳短期资金面
5月18日央行进行500亿元7天、300亿元14天逆回购操作,当日有8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完全对冲到期量。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央行连续第三次暂停28天期逆回购。从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看,7天逆回购占比提升,减少长期资金投放,有温和推进降杠杆之意。
央行自去年三季度开始“锁短放长”,通过拉长注资期限来抬高资金成本,以促使金融机构去除过高的杠杆。然而,今年以来这一局势正在发生变化,7天期逆回购操作占比自2月的35%,逐渐提升到了4月的57%,5月以来的公开市场操作中,7天期品种的比重在八成左右。
总之,目前市场品种利率皆在上升,理财产品利率、国库定存利率等在稳步上扬,资金成本上升也必将反映到其资金配置的需求端。从外围看来,虽然特朗普被弹劾概率上升,但是这并不妨碍美联储加息的步伐,短期影响不改变市场的长期趋势。
对于后市,我们认为短期债市在监管层安抚与外围市场影响之下反弹概率较高,但中期看来,市场仍然难言乐观,利率振荡上行仍是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