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4月扩表

    在经历2月、3月的缩表后,中国央行4月的资产负债表重新迎来扩张。其间,因为美联储的缩表讨论,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但是因为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与美联储并不一致,中国央行缩(扩)表并不意味着银根收缩(扩张)。

    银根也即基础货币。随着外汇占款的下降及再贷款的上升,基础货币的供应已经发生变化。市场甚至有研究者建议,央行后续还有必要从公开市场上渐进地增持国债,充实资产端的国家信用。此外,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将对商业银行及金融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美联储考虑“缩表”引发热议的背后,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备受关注。

    日前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表明中国央行在4月扩表。扩表主要原因在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科目增长,该科目由逆回购、MLF等工具产生,也被市场称为“再贷款”。

    4月扩表前,2、3月份央行均为“缩表”。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中释疑称,现金投放的季节性波动是2月份缩表的重要原因,财政支出加快是3月份缩表的重要原因,并表示“中国央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

    同时,截至4月末外汇占款已经连续18个月下滑,虽然降幅收窄,但是随着下半年美联储议息会议临近,外汇占款或将再度面临压力;与此同时再贷款规模不断扩张。因此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均认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由外汇占款变为再贷款。

此外,记者注意到,央行资产负债表中不仅是“外汇占款”“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科目发生变化,随着6000亿特别国债将在今年8月到期,“对政府债权”一项将相应减少6000亿规模。

    扩表来源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4月份央行总资产为34.13万亿元,相比3月末上升3943.17亿元。

    扩表主要源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一项增长3849.72亿元,该科目表现为央行通过搭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OMO)、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临时流动性便利(TLF)等工具提供的基础货币。

    据记者梳理,扩表结构来看,4月份PSL增加839亿元、MLF增加440亿元、SLF减少597.24亿元,余额分别达到22997亿元、41083亿元、102.72亿元。

    此外据wind数据显示,4月OMO新增规模约为2100亿元,余额5000亿。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扩张、“外汇占款”收缩已经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截至2017年4月末,外汇占款余额为21.58万亿元,环比减少419.98亿元,连续18个月下降;同时外汇占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也从高峰时的超过80%,降至目前的63.23%,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则从3%左右升至目前24.78%。

报告称,近年来随着货币供应方式发生变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使用逆回购和MLF,目的是“削峰填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报告表示在期限品种搭配上,未来一段时间央行逆回购操作将以7天期为主,MLF操作将以1年期为主。

    “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变化后会带来两个大的改变。一是央行对流动性的调控更具主动性。二是会改变商业银行负债端的成本,之前有大量外占成本非常低,但是现在负债端压力增大,银行想扩充资产负债表,意味着必须融入高成本资金,从而抬高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 业内人士称。

    在4月份之前,中国央行“缩表”引起部分市场人士的关注,不少人士将中国央行缩表与美联储缩表、“去杠杆”等进行联系。

    “流动性总量由两部分构成,首先是基础货币,缩(扩)表是央行决定基础货币;另外从基础货币到广义货币部分是靠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推动。”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因此他认为,如果要收缩流动性、金融去杠杆可以做两件事情,第一央行缩表、第二让商业银行去杠杆,但两件事的操作最好是错峰。“所以如果监管很严格,央行缩表的速度就需要放慢一点。”

    业内人士认为,外汇占款、合意流动性的变动都会成为缩表与否的影响因素,因此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并不好判断。“不过从此前的表现来看,美联储扩表近5倍时,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并不那么明显,因此未来美联储缩表,并不意味着未来中国央行持续缩表,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可能更多。”

    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总的来看,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要受到外汇占款、调控工具选择、春节等季节性因素、财政收支以及金融改革和调控模式变化等更为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央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

    业内人士称,在“去杠杆、防风险、抑泡沫”的主基调下,今年我国货币政策总体将体现为稳健中性且边际趋紧,因此我国不太可能采取降准来对冲外占下降,央行大概率将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即央行其实可能会“扩表”。

    6000亿特别国债将于8月到期

    除了外汇占款外,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另一个科目也将发生变化,这个科目是“对政府债权”。

    目前中国央行持有政府债券1.53万亿元,主要来自于2007年财政部为换取外汇储备成立中投公司所发行的特别国债,占总资产的4.48%。

    业内认为,该比例不算大,央行还可以增加对国内政府债券的现券购买和长期持有。

    业内人士称,中国央行持有国债规模比较小,主要是担心“财政赤字货币化”,其次是中国债券市场容量偏小、流动性较差,央行买卖可能对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据记者梳理,存量特别国债将于今年开始陆续到期。

    资料显示,2007年8月、12月,央行两次分别从中国农业银行买入特别国债6000亿元、7500亿元,特别国债期限分别为10年、15年,这也意味着8月份将有6000亿特别国债到期。

    “如果特别国债到期偿付确实会减少流动资金,一种方法就是购买新的国债来替代,等量替代就能保持流动性供给不变;另外一个就是进行逆回购、MLF、PSL等公开市场操作,提供流动性。”业内人士称。

    “我们认为,财政部和央行首先需要平稳地实现这部分特别国债的转期——比如,财政部发行新债,央行从公开市场上予以回收。进一步,我们认为,央行后续还有必要从公开市场上渐进地增持国债和地方债,充实资产端的国家信用。” 业内称。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央行主要通过MLF、PSL补充流动性,不过从更长期来看,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持有作为基础货币补充、投放方式,未来应该是一个方向,也是外汇占款收缩以后,基础货币投放方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