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上证50指数与沪深300指数自2021年2月见顶以来,截至2023年12月已经调整了34个月,估值水平在此过程中持续下降,估值性价比优势明显;中证500指数与中证1000指数估值水平同样处于历史低位,但交易中主要符合波动逻辑。截至2023年12月15日,上证50指数PE为8.92,沪深300指数PE为10.56,中证500指数PE为21.95,中证1000指数PE为35.58,分别处于历史13.11分位水平、历史10.96分位水平、历史18.20分位水平以及历史28.85分位水平。此外,从近5年各指数风险溢价上看,上证50与沪深300分别处于96%与99%分位水平,风险溢价率分别为8.58%与6.83%。当前上证50指数与沪深300指数的风险溢价与2022年11月的低点相当,无论是绝对估值水平还是相对估值水平,都具备明显优势;中证500指数与中证1000指数风险溢价分别处于历史70%和77%分位水平,同样处于历史低位。整体而言,各指数估值水平均处于历史低位,上方存在较大空间,且沪深300指数与上证50指数在估值修复方面表现预计更优。
  从股指期货对应指标股上市公司的营收增速可以看出,上证50股指期货(IH)、沪深300股指期货(IF)、中证500股指期货(IC)以及中证1000股指期货(IM)对应指标股上市公司的营收增速出现分化。一季度分别为1.87%、4.83%、2.80%与3.76%,均为年内最高值,其中,IH与IF标的大盘蓝筹指数营收增速较2022年持续回落,而IC与IM标的中小市值指数营收增速较2022年四季度有所修复;二、三季度,IH和IF与IM标的指数营收增速分化,其中,IH标的指数营收增速转负,IF标的指数营收增速连续10个季度下降,IC标的指数营收增速相对平稳,但仍以下降为主,IM标的指数营收增速在二季度大幅回落后三季度开始回升,边际表现最好。
  从股指期货对应指标股上市公司的净盈利增速可以看出,IH、IF标的指数净盈利增速一季度达到年内最高值,IC和IM标的指数净盈利增速有所修复;二季度,IH、IF标的指数净盈利增速转为负数,IC和IM标的指数净利润增速也加快回落;三季度,IH、IF标的指数净盈利增速部分修复,其中IF净利润增速转正,IC和IM标的指数净利润增速大幅边际改善。整体而言,各指数无论是营收增速还是净利润增速,均较2022年出现下滑,业绩驱动仍需修复,但三季度已经有业绩驱动拐点出现的迹象。
  [国内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经济运行的领先指标,对于市场具备一定的指引作用。中采PMI在2023年二季度后始终在荣枯线附近波动,一方面反映了国内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尤其是在欧美持续加息的背景下,海外需求不足,对国内出口的负面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反映了国内经济修复仍在反复,处于筑底阶段,11月的13个分项指标中,仅生产、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供货商配送时间与生产经营活动预期在50之上,其他9项均在50以下。综合观察,实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表现亮眼,反映弱现实与强预期的格局仍在持续。
  财新中国PMI主要代表中小企业、轻资产、出口型企业,与中采PMI有所分化,整体表现较强。从大中小型企业的维度来看,大型企业仅4月出现小幅波动,回到荣枯线之下,其余时间均在荣枯线之上,经营较为稳健;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波动较大,且自4月之后连续8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下,其中,小型企业PMI数值较低,整体在经营稳健性方面不如大型企业与中型企业。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2022年以来合计11次加息共525个基点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美国制造业PMI连续13个月低于荣枯线,而10个分项指标中仅客户库存高于50,其他9个指标均在50以下,其中新订单回升,产出边际回落,就业、供应商交付、自有库存、订单库存、新出口订单以及进口等指标均处于年内低位。美国经济的修复,或在美联储暂停加息并开始降息后出现。截至目前,美联储已经连续5个月按兵不动,预计高利率将持续一段时间。
  欧元区经济自俄乌冲突后便持续回落,但呈现出制造业不景气、服务业相对景气的特征。其中,欧元区制造业PMI与德国制造业PMI自2022年7月以来连续18个月低于荣枯线,其服务业PMI阶段性修复。相比之下,日本同样表现为制造业不如服务业,其中制造业PMI自2022年11月再度回到荣枯线之下,目前依然如此,而服务业PMI连续16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上。日元兑美元在11月中旬到达151后转为升值,这对日本的出口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放眼全球,重要经济体仅中国仍能保持5%的较高增长,但各自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尽相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有侧重。美国通胀压力已经有所缓解,11月CPI降至3.1%,核心CPI为4.0%,而2022年高点分别为9.1%与6.6%,美联储加息或告一段落。欧央行在9月加息至4.5%后已经宣布不再加息,但控制通胀依然是货币政策的目标。2024年欧美再度加息的概率较小,通胀问题缓解后,或进入降息周期。
  相比之下,中国货币政策继续保持较强的独立性。2023年国内流动性持续宽松,年内分别下调两次存款准备金率、3次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次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此外,为应对低通胀率,央行宽松流动性政策延续。PPI大概率在6月已经见底,若PPI转正,则企业盈利能力将得到改善,有利于业绩驱动的股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