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郑商所自农产品期货起步,目前共上市了15个涉农期货品种,多年来,郑商所坚守为农初心,多举措促进农产品期货品种功能发挥,在助力农业产业链经营稳定、助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服务农户增收、农业增效,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引,郑商所连续多年试点开展“保险+期货”业务模式,在苹果、红枣、花生、棉花、糖料蔗、甜菜等地方优势品种上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与收入保险试点,覆盖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广西、云南与内蒙古等多个地区,积极有效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为农户种植收益提供有力保障,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建设农业强国。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近年来,国内棉花自然灾害频发、价格频繁波动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挫伤了农户种植棉花积极性。作为传统的产棉大省、长江流域最大的棉花产区,湖北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布局,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大力推广轻简化、机械化高效植棉技术,并开展棉花 “保险+期货”试点,加大和放活支持棉花产业政策,棉花综合生产能力正呈现恢复态势,并初步形成示范效应。
  为提高农户的种棉积极性,2022年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联合财政厅、保险公司、长江期货等部门,通过借鉴郑州商品交易所“保险+期货”先进案例经验,引入棉花“保险+期货”价格保险的创新服务模式。预防棉花价格出现下滑,保险公司将向农户进行理赔。
  湖北公安县棉花种植总面积达10余万亩,皮棉总产约1万吨,棉花面积、产量等稳居全省首位,素有“银公安”美誉。前两年,由于棉花价格持续低迷,很多种植大户削减了棉花种植面积,公安县孟家溪镇青龙村村民郭朝华就是其中之一。2022年,政府出资为公安县孟家溪镇所有棉农投保了“保险+期货”价格保险,到当年12月份,郭朝华卖完43亩棉花,还收到2000多元的理赔款。“保险公司说2022年有段时间棉花市场价格下跌了,所以按照保单补偿我们差价。”郭朝华笑着对期货日报记者说,“这个政策好,我们种得放心,卖也不发愁,我种了几十年棉花,熟悉棉花种植技术要领,今年打算多种点,种50亩棉花。”
  2023年,为进一步调动棉农棉花种植积极性,湖北省同郑商所合作,将“保价格”升级为“保收入”,选择在公安县首次开展棉花收入保险试点工作,运用“保险+期货”这一市场化手段,将保险、期货等金融资源引入到棉花产业链条,最大限度的保障棉农种植收益,探索稳定棉花种植面积、重振内地棉花产业的可行路径和经验。“公安县历来是棉花主要产地,但农民种棉花的收益不稳定,去年有了‘保险+期货’,农民每亩能多收入100—200元,极大稳定和增强了棉农的种植信心。”公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伍金柱介绍道。
  2023年10月17日,湖北省棉花收入保险试点在公安县正式启动。总承保面积约13.2万亩,对应保障皮棉产量0.8万吨,总保额近1.28亿元,惠及2.7万余农户。项目到期后单位价格风险赔付达595.27元/吨,实现了预期的价格风险分散作用。
  据了解,此次试点是郑商所首次在内地开展棉花“保险+期货”收入险项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开展的棉花收入险试点项目直接针对每亩棉花收入预期承保,保额更高,风险覆盖更全面。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皮少成表示,本次试点是对“保险+期货”金融支农模式的有效探索,是将金融支农、金融惠农、金融强农政策落实到基层的具体实践,“我省率先在内地棉区运用‘保险+期货’收入险这一市场化手段,将保险、期货等金融资源引入到棉花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保障棉农种植收益,提高棉农的植棉积极性。这也是为稳定棉花种植面积、重振内地棉花产业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湖北省农情调度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棉花种植面积约160万余亩,棉花品质和单产都好于上一年度。棉花收入保险试点启动后,记者了解到,在公安县几个棉花种植大镇,农户们采摘、晾晒、交售棉花积极性高涨,持续种植棉花意愿强烈。
  一直以来,内陆各棉花产区由于缺少统一的保障政策,种植面积连年下滑。市场人士认为,此次棉花“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在组织形式、多方协同、产品设计、保障效果等层面对于内陆其他省份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如果各地能有效借鉴本次项目的经验,因地制宜,推广棉花“保险+期货”模式,将有助于实现内地植棉面积适度恢复的政策目标,为内地棉花种植大县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湖北省在开展棉花“保险+期货”收入险试点的同时,还在主要产棉区继续推动“保险+期货”价格险试点探索工作。公安县的棉花收入险试点是政府与交易所共同推动在湖北省内试点棉花“保险+期货”收入险的第一年。未来,期货公司也将进一步强化产区调研,持续普及金融衍生品知识,探索多样化产业服务路径,协同风险子公司通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项目经验,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推动和参与“保险+期货”模式的实践,更好地服务各类涉农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