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南北豆市共振,关内豆区不足10天涨幅已经过千;东北产区国储以不同的价格方式收购,期货拉动现货上行。上周期货冲高到4914元/吨后,多日多次开盘均出现回调,最低时以4814元/吨收盘。国储收购进入尾声,而现货价格超越期货,加上水运、汽运费用上调,终端销售价格与产区“倒挂”,上冲的行情会很快“刹车”。

  仅以国际疫情蔓延为炒作题材肆意狂抬价格恐怕难以持久。实际上,疫情期间巴西大豆向中国的装船不但没有减量,而且还超过去年同期,预计4月中下旬将陆续抵达国内港口。

  东北主体减少炒作“体力透支”

  东北产区国储收购,激发了囤粮大户对大豆价格的炒作热情,中小型商户面对“隔夜涨”的行情更加惜售,加上期货大幅跟涨,且有“游资”介入,同时国际疫情蔓延较快,许多国家封港,部分国家禁止粮食出口,提振了炒作氛围。

  持续上涨令市场不得不“配合”,三五天时间涨幅就达300~500元/吨。终端经营商入市采购,高报、虚报、超前报价现象在产区比较普遍。上周末,蛋白含量在39%~40%之间的普通塔粮车板价为5100~5200元/吨,部分运输优势区高达5300元/吨;优质类品种和分离的大粒型商品豆车板报价达5300~5400元/吨。

  随着时间推移,国储收购逐渐完成,期货上冲乏力,现行价格对于油脂企业来说只能“望梅止渴”,“游资”在高昂的价格下也会陆续撤资离市,市场采购有放缓迹象。当国储、省储、地储拿出一定量和期货5月交割的豆源共同入市,再有4月中下旬巴西大豆将陆续到港,市场不缺粮。

  上周末,产区大豆现货价格成为未来主流趋势。当然,本周依然有“余震”,但豆价继续上冲难度较大,建议持粮较多的商户尽早落袋为安。

  关内超前报价追涨“气喘吁吁”

  东北产区大豆价格大幅提升,与关内的价差失衡,市场还未来得及到关内产区采购,“沉睡”的关内豆市已被激活。产区相互追涨,呈现“一日多价”,许多商户承诺好的价格,但当买家车到后,有的甚至车已装了一部分,忽听外面价又涨了,不是退车就是卸货,“好商量”的就是加钱。

  仔细分析,这种现象是继2008年之后最大最快的一次涨幅。12年的“偶遇”,库存本来就不足,谁家要有三五车货出售,就像“遭遇抢劫”一样,早卖或晚卖一周,一车货相差两三万元,真是触目伤怀。于是,部分商户便不顾一切,“只要有人卖,就不还价地买”。

  至上周末,河南、安徽商品豆主流装车价已由10天前的4860~4960元/吨上冲到5900~6000元/吨,部分商户期望更高。江苏南部“杂花豆”由5160~5200元/吨一路直追,报价已达6200~6300元/吨;“翠扇”“腐豆”“大乳白”报价更是惊人,高达6600~6800元/吨。山东“杂豆”5800~5900元/吨,部分优质类品种报价6000元/吨。

  湖北产区因疫情防控晚于其他产区“解封”,豆市却适逢良机,中晚熟品种价格也随外围大幅上涨,5760~5940元/吨均有需求主体;早熟品种价格可谓“一枝独秀”,报价竟达7000元/吨。

  产区仅10天时间就上涨1000元/吨以上,终端市场反应快的也陆续由低到高补给了一定量的库存。产区现行价格已超越市场售价,市场经营商陷入纠结,补库意向较低。本周起,追涨很快会“刹车”,接下来便是“挤泡沫”。

  受疫情影响,复工复学推迟,豆制品加工减量,至4月底将比常年减少100万~120万吨,加上蛋白企业产品出口受限,国产豆未来的出路仅是食品加工。随着温度的升高,江南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缓慢体现,居民受常规类蔬菜供应充足影响,豆制品加工量将大幅减少。建议产区对未来的价格停止“幻想”,利润空间较大的谁先调整,谁会赚得越多,调整晚的会让市场用时间削弱其“期望值”。

  市场情绪调整欲现“守株待兔”

  大豆终端市场销售量比常年同期下降,各地待消耗豆源库存增加,此时需求方仅“少进慢补”,正常情况下产区价格多由需求拉动。今年产区始终是推着市场被动接受,面对产区的情形,经营商是谁有低价货谁就主宰市场。近日,各地市场反映销售加快了,其原因是加工商提前备足远月需求的原料,也等于短期内支持产区价格上涨。

  市场经营商在加工商积极分解了前期豆源库存后,不得不快速“随价”补库,补给之后,对产区现行价格已失去“诱惑力”。接下来会调整情绪,视后期情况优化选择。至上周末,下游市场销售价依然与产区当日现货价格背离,南北产区价差较小。

  大型豆制品加工企业在疫情发生后,担负着辖区“菜篮子”供应重任,“既要保供应,又要稳价格”,但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疫情防控设备及工人工资均高于常年同期、豆制品配送成本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均给企业造成压力。

(文章来源: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