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业期货部刘桂祥告诉记者,在没有参与期货交易之前,不能进行套期保值,价格的剧烈波动让微薄的加工利润瞬间“灰飞烟灭”。现在企业可以通过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近期,记者参加了由上海期货交易所组织的产业培训基地培训活动,其中就走访了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江西铜业”)。

  《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到,期货品种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企业套期保值交易的可操作性。很多企业对套期保值不再陌生,甚至不少国有企业已形成完善的操作规范,带着“枷锁”在期货市场中“跳舞”。

  保值前后的“苦与甜”

  铜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生产型企业很难根据铜价快速调整生产情况。因此,铜价的涨跌走势不取决于供给过剩与否的绝对数,而是取决于供需格局的趋势变化。当供需恶化时,铜价就会下跌。

  一方面,我国铜资源相对较匮乏,中国的铜资源占世界的3%,世界排名大概是第八位。2018年中国铜矿查明资源储量大概1.1亿吨,但由于勘察投入下降较快,查明资源储量未能及时转化为储量。如果按照目前的储量以及开发程度来测算,铜的静态保证年限可能只有五年;另一方面,我国是第一大铜消费国,消费精炼铜一直在增长,铜消费量占世界54%。

  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中国冶炼产能的持续扩张导致国际市场加工费持续下滑。2005年之前,TC/RC(精铜矿转化为精铜的总费用)占铜价比例高达20%。而目前TC/RC占铜价比例不足6%,冶炼加工费基本处于微利,企业难以承受巨大的亏损。

  加之近几年来,仍靠传统模式进行大宗商品加工(贸易)的企业,辛辛苦苦一年却收效甚微,甚至还出现亏损、资不抵债等困境。专业人士认为,价格形成机制变革,导致有色金属价格波动率大幅增加,价格传导周期延长,迫使生产和加工企业必须运用期货规避存货跌价损失,运用套期保值锁定原料成本或销售价格,保护微薄的加工利润。

  2011年起,铜一直在熊市的浪潮里翻滚着。至今,铜价始终未能翻身到从前水平。在这8年熊市中,不少企业仅凭一身血肉之躯,生生扛下铜价的疯狂下跌,换得一身企业血淋淋的教训。与此同时,另一批利用期货工具的企业巧妙地规避了铜价下跌带来的损失。江西铜业是一家作为有色产业“领头羊”的大型国有企业,也是实体产业运用期货工具的典型代表。

  江西铜业期货部刘桂祥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企业面临严峻的‘三角债’财务风险。那时江西铜业缺乏现金流,危及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正因为当时没有开展期货交易,不能进行套期保值,尤其是不对外购原料进行套期保值,价格的剧烈波动容易让微薄的加工利润瞬间‘灰飞烟灭’。”

  他继续介绍,江西铜业于1992年进入期货市场,并成立了期货部门,负责公司的套期保值业务。之后,逐渐展开宏观经济及行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汇报等工作。1997年,江西铜业成立金瑞期货,为公司培养期货人才和进行内盘交易。

  “现在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交易,这不仅能弥补现货市场流通性弱的不足,其履约担保功能还可以保障江西铜业产销平衡,实现货款100%回笼率。所以对企业来说,必须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刘桂祥不禁感慨。